烟台心理咨询为您提供小孩厌学,不爱学习,注意力不集中,青少年心理咨询,网瘾和痴迷游戏等学习障碍的心理咨询服务。
中国人明显存在着精神疾病躯体化现象。
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说,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人,有长期不愈的慢性病者,医院怎么治都没有效果,而通过心理调节却可以轻松地见效。比如有个人神经性胸闷长期治不好,跑了很多医院找不到原因,后来做心理咨询才发现她对单位领导不满。“心里憋着一口气”,是这口气造成了她的胸闷。还有一个人长期头疼,非常严重,我发现他是一个基层领导,工作中下面的人不听他的,上面对他提要求,他觉得自己和别人相处太困难,有些人让他“头疼”。 北京某家大医院调查显示:在内科病人中,有将近40%的人实际上是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,这些人中有些根本没有躯体疾病,有些虽然的确有躯体疾病,但是这躯体疾病也是消极情绪引起的所谓“心身疾病”,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,这些疾病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。所谓顽固的慢性疾病人中,这个比例还会更大。 另据一项研究发现,同样是抑郁症,中国人多呈现躯体症状,如出现头疼、失眠等躯体上的不适,而美国人则多表现出有关存在意识方面的忧患,如觉得活着没有价值、失去意义等。 畸形的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“好人”。 心理学专家朱建军说,中国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,西方人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比中国人更直接,他们如果有心理问题,比较愿意直接对心理医生说:“我情绪不好”。而中国人则不然,中国人较少直接表达消极情绪,很多时候,中国人会把不良情绪转变为躯体的不适。中国人更愿意表达躯体上的不舒服。 中国人之所以躯体化比西方更普遍,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原因有关,中国人一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,凡事“和为贵”,当然,这种思想很好,但发展到后来却变了味儿,成了压抑人们表达情绪的桎梏。 封建社会,人们不敢对统治阶层表达不满情绪,如果人敢于批评皇帝便以罪论处。统治阶级压抑民众不满情绪的典型是“文字狱”。人不能表达对“尊长者”的不满,否则就是“大逆不道”,妻子很少有权利表达对丈夫的不满,否则就是不贤惠,不温柔。总之,如果一个人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,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个不善良的人。
于是人们都用一种善良的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努力压抑自己各种“不良情绪”,使自己成为人们心中的“好人”。换句话说,中国畸形的“和为贵”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畸形“好人”,这些人性格软弱,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,他们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,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。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,就是尽量对别人好,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委曲求全,用他们自己的话说,是做一个善良的人,我们的文化也支持他们这样做,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。这也就是女性当中所谓传统的“贤妻良母”和男性中的“老好人”。 “好人”总是要表现善良贤惠,总是压抑不良情绪。 可是,人与人之间必然会有冲突,即使是相亲相爱的人也是一样。如果是健康的文化,应当允许人们表达这些冲突,允许人们表达对别人的不满,消除了不良情绪,人们才能更健康地和睦相处。因为,不良情绪压抑久了,人们不但不会真正的“和睦”,反而形成了一种外表看似“和睦”,私下里勾心斗角的复杂的人际关系———这个姑且不论。 不良情绪的长久压抑,必然就会使人生病。另外,“得病”也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也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人际控制手段。 自认为是善良的人,社会关系中的弱者,就自发地形成一种方法,那就是生病,你可以不允许我不满,可以不允许我生气,但是你不可以不允许我生病,生病人可以间接地表达不满,生病的潜台词是:“你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,我都生病了。”生病还可以用做消极的反抗,你要我做违心的事情,我不敢不做,但可以生病,这样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做了。 当然,你可别误会,生病的人可意识不到这些,在传统思想道德的压抑下,他们也不自知。在上面提到的40%的身心症患者中,只有12%的人对所患的精神疾病有明确意识,并只有8%的人曾经求助过精神科。这组数据说明,广大的中国民众并不认为自己是患了心理疾病,很多人即使自己出现了相应的精神疾病的症状,也仅视作内科病症而去内科就诊。 但是人是有潜意识的,潜意识会做什么,即使是自己也并不总是知道,潜意识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身体,在认为必要的时候,就会让身体生病。
有统计数据表明,对于中国人来说,人际矛盾是导致生病(精神疾病)的一个重要原因。 不良情绪的长久压抑,必然就会使人生病。 这些人的人际交往其实很不健康,也不会有好的结果。首先,无论是谁心里都会有一个平衡,付出都求回报,即使是无私奉献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,也是求回报的:如果你无视父母的努力付出与辛苦培养,不好好学习工作,不求上进,父母也会生气。 所以,这些“好人”自以为对别人很好:把自己的爱心都给别人,在冲突中总是委曲求全、克制忍让……殊不知道这些“善良行为”却造成了恶性循环:首先是自己压抑了不良情绪,其次是给周围的人一种得寸进尺的思维定势(美国心理学弗里德曼1966年实验证明了这一心理效应),人们会向你索取更多。结果反而是心理怨气越积越多。贴着善良贤惠标签的他们又没有勇气去报复别人,况且那也不符合他们长期为自己塑造的形象———于是他们只有一条路,就是生病。 一个人坚持爱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———只要不损人,利己并不是坏事。 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,如果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,这不是你们的错,因为你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要求。错误出现在中国文化上,这个错误在荀子时就出现了,误以为凡是为别人的就是义,就是善,凡是为自己的就私心,就是恶,这是错误的,实际上凡是爱人就是善,爱别人是善,爱自己也是善,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,怎么能真正地爱别人。还有,爱并不意味着总是和和气气,永远没有争执和利益冲突,相爱的人也有冲突,而一个坚持爱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———只要不损人,利己并不是坏事。 ■相关链接 近日,记者在某心理论坛上看到来自湖北网友的一则帖子: 春节那几天是大家一年中难得几天聚在一起的时间,本是好事,可是我的亲人中有人提议和我爸爸合伙做生意,并提出三七分账。我爸爸是一个老实人,当时,他想也没想就答应,甚至提出帮他们租房子开店(这些费用他全包)。 我一直不希望和亲人间有争执。爸爸也总跟我们讲“只要家人感情好,比什么都值”。可是只要涉及钱,涉及利益,有一方有私心,就必定会影响感情。到时候,不仅不赚钱,赔了感情,更会落下祸根。 事情真不出我所料。这才过了多长时间,前两天我打电话回家,妈妈说爸爸为了合伙做生意的事儿病倒了,而亲戚们只会动嘴,一点实事儿都不办,都是爸爸忙前忙后的准备。 现在看来,我爸爸的牺牲,一点也不值!我都开始怀疑,其实是自欺欺人吧,我明知故问,就是想不通:人说好人好报,可是照此看来,好人反而不好。不但在感情上容易受伤,而且在事业上也注定是失败者。我想这是不得不承认的,也是掩饰不了的。不是么?
|
情感、恋爱、婚姻危机干预,婚外情心理疏导,夫妻关系调适,择偶心理辅导,离婚与再婚咨询,性心理咨询,亲子沟通,家庭治疗,家长学校。